2023年10月,泰山学院薛程文、邵裕涵、杜佳诺为代表的青年学子组成研究团队,以“非遗皮影的活态传承”为课题,深入调研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通过田野调查、数字化保护与跨界创新,团队突破传统非遗“传承难、传播窄、价值低”的困境,用青春智慧为千年光影艺术注入新活力。两年间,团队斩获6项专利、12项版权、42项软件著作权及国家级赛事银奖,探索出一条“高校+非遗”的创新传承路径。
一、破题传承困境:数字化技术守护非遗根脉
山东皮影戏被誉为“指尖上的千年光影”,但其传承长期面临活体艺人老龄化、技艺耗时长、商业转化难等挑战。团队负责人薛程文表示:“调研时,我们看到老艺人用颤抖的手雕刻皮影,许多经典剧目濒临失传,这让我们坚定了用科技守护非遗的决心。”
团队历时两年走访泰安、济南、菏泽等16地市,调研101家单位与学校,系统梳理泰山皮影、济南皮影、定陶皮影的艺术特色,并建立全国首个省级非遗皮影数据库。通过三维扫描、动作捕捉等技术,完成三大国家级非遗皮影戏的数字化存储,实现影人、剧本、唱腔的永久留存。“未来我们将推广至全国,让更多皮影瑰宝‘活’在云端。”邵裕涵介绍。
二、创新突围:数据库建设与文创开发打破次元壁
为让皮影戏“破圈”年轻群体,团队研发三大核心技术:
(一)数据库:一个基于大模型的知识处理和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分为四个主要模块:非遗私域数据、Sci Fabric、Sci Neural和Sci Pilot。
1.非遗多模态私域数据:包含了文档、组织、视频代码,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2.Sci Fabric:包括知识提取、数据血缘、数据集成,以及元数据管理,是数据库和模型核心的桥梁。
3.Sci Neural:包括显式关系、隐式关系,在中央控制器的管控下,可以构建图表和模型,生成非遗推广内容。
4.Sci Pilot:包括元数据、控制中心,分别负责元数据的管理和系统的控制。
整个系统协同工作,实现了从非遗多模态私域数据中提取知识,并利用大模型进行处理和管理。
截至今年3月,我们已经完成了三大山东省国家级非遗皮影戏的数字化存储工作,未来会将这种模式推广至全国乃至其他非遗的保护和开发。
(二)皮影出海:我们借助XR技术,结合多国语言,将平面皮影转化为3D动态形象,观众可360°观看皮影形象,团队设计的多种皮影产品在国外广受欢迎,并草签了多份投资意向书,得到了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首席研究员的高度赞誉。
(三)数字文创:我们运用3D打印、数字喷绘、3D建模等新兴技术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团队还积极探索“非遗+非遗”的新质非遗产品,右侧卷轴是在新质非遗领域唯一入选2024年度服贸会的获奖作品。
三、成果落地:从校园实验室到国际舞台
目前,团队成果已产生显著社会效益:
1.与12所中小学合作开发美育课程,累计覆盖学生超2万人次;
2.学术论文获新华社副社长袭艳春批示,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创新大赛银奖;
3.收获了国家级非遗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和泰山皮影戏第八代传承人闫冬梅女士等专家的10余篇推荐信,获得了省级以上30余次媒体报道。
4.项目同时获批山东文旅集团数字未来发展有限公司(国企)及济宁市非遗示范社区采纳成果。
从课堂到田野,从传统到数字,这群青年用创新证明:非遗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可以被“翻译”成时代语言的活态文化。正如团队宣言:“我们愿做一束光,让皮影戏穿越千年,照亮Z世代的星空。”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上,青春与非遗的碰撞,正激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之声。